双非学生选择海外大学只需3个点

双非出国读研和985211不一样,后者没有那么依赖研究生学校的排名,虽然名校固然好,但是即使不是名校,至少本科的文凭还在,甚至更能证明自己的能力,在国内更好用。

而双非学生出国读研是有着“洗白本科学历”的诉求的(“洗白”二字不是贬义,怪我找不出其他适合的字眼来形容)。一旦以这个为主要诉求而非以硕士专业或者学到知识,那追求更好学校排名的必然选择,就是申请内卷不那么严重的学校,去内卷不那么严重的国家。

1 选择地点

正如题主所言,国外研究生申请:

英国

主要看 均分+语言,其他软实力(文书,比赛,实习,科研)部分占比不大(为加分项而非必须项),当然bug级别的牛推除外。

澳洲

主要看 均分+语言,其他软实力部分基本不看或占比不大,甚至可有可无(为加分项而非必须项),部分学校甚至文书都不需要,几周下offer。

美国

主要看 绩点+语言+标化考试(gre或者gmat)+软实力(文书,比赛,实习,出国交换,暑校,科研),还有牛推,更看重综合实力。

也就是说,从录取门槛来看(等同于申请研究生“简历关”阶段),美国高于英国,英国高于澳洲。

很多人觉得,美国不看重本科背景,英国澳洲很看重本科学校,所以美国对于双非最友好。真的是这样吗?

实际上,稍微想想就知道,这些软实力代表着本科学校的资源。然而,大多数双非大学能提供的资源十分有限,根本难以支撑起美国大学对于“软实力”的要求。

比如竞赛,双非大学生只能参加一些低层次的比赛,含金量不如985211。

比如科研,双非大学没有设备,没有优秀的指导教师,难以发表一些高质量的论文。

比如暑校和交换,很多双非大学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,全靠学生自己在校外寻求背景提升。

比如写推荐信,双非大学教授相比985211不是同一档次,根本不存在所谓牛推。

比如实习机会,同样是找“big name”,985可以通过网申顺利获得实习机会,而双非很多时候要通过父母资源,亲朋关系,甚至是依靠中介内推才能获得同等的机会。

如上所述,美国大学研究生的申请名义上不“唯均分论”,不卡本科学校,看似最公平,实际上最不公平。

所谓双非和985的软实力的差距,主要在于学校平台的差距。然而平台的差距,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体现能力的差异。换言之,双非学生在申请美国研究生时,不如985211学生的主要原因,是学校的平台所限。很多知乎er一边在喊着英美研究生所谓“生源差距”的时候,往往忽视了本科学校的平台高低,忽视了更重要更公平的评判标准:大学四年努力值的差距。

对于英国和澳大利亚申请,雅思是通过性考试,达标即可,主要的门槛是加权均分。而加权均分,恰恰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,最后呈现的结果,足以抹平大学资源间的差距。

英澳两国拔高了均分的重要性,因此在某种程度上,申请英澳的研究生就和国内考研一样,“初试”(均分和雅思)全国统考。这就等于强行将部分985211学生和双非学生放在了一样的起跑线上。

即便很多学校对双非学生均分的要求要高于对985211学生(例如爱丁堡大学,双非要求90,而985211只要求85)。但是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,无论他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,只要过了均分关和语言关,就等于通过了英国和澳大利亚学校研究生考试的“初试”,可以顺利进入“复试”了。

也就是说,只要双非学生均分考的足够高,就可以无限忽略其本科学校的层次。因此在双非学校出国党中,常见的就是各种重修班各种刷绩点的行为。出国党和考研的学生一样,将大学前三年作为一个漫长的考研“初试”,最后在大四申请时,奋起一击,一鸣惊人。

再者,英国澳洲一般情况下都不用考gre和gmat,相比美国,对于双非出国党们,“考研战线”进一步缩短,他们可以更专注于雅思和重修专业课。

而对于美国申请,除了托福,准备gre和gmat往往占据了一大块的时间。由于美国研究生项目很少有语言班,托福必须在申请以前达标,更不用说gre/gmat的重要性了,不像英国澳洲,美研的申请者们必须在提交申请之前考到院校要求的标化成绩,无形中增加了单位时间的难度和压力。

另一边,英国澳洲给的都是con offer,这就意味着,即使语言没考到,均分不足,依然可以用大四这一年进行最后的冲刺。双非学生可以再ddl以前二战,三战,四战,甚至五战六战雅思,这就进一步缩短了和985学生之间的差距

但是重点来了!

对于美国研究生申请而言,由于美国看绩点,而各个学校的绩点算法都不一样,有四分制,五分制,百分制,五点五分制………标准算法,改进算法1,改进算法2,北大算法,按比例赋分算法,Wes认证算法………而每个学校政策不一样,学校的成绩单上显示的最终绩点,可能出现以下情形:对于不同的算法,不同的学校最终算出gpa差异巨大,而每个学校官方成绩单上的gpa计算标准又不能更改,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学校“绩点偏低,不利于出国”的传闻。部分美国院校统一要求wes绩点认证,这样还算相对公平。但是仍有一部分美国学校认可本科学校内部的绩点算法,这就有了灰色空间。这时候相比美国本科的动辄百分之30-40的高得A率(即3.7/4.0 4.0/4.0,约等于国内985均分加权90分以上的认可度),国内本科往往在gpa上面处于劣势,更何况是双非本科,自己辛辛苦苦努力三年,最后算出的绩点低的离谱

(比如按答主学校的算法,gpa3.5/5等同于均分85分,即百分制gpa算法,要想达到4.0/5.0的gpa,需要门门功课加权考上90,对于一个理工科专业,这是一个什么难度想必不用描述大家也能明白(大概是专业前3/120的实力)

然而读过美本的人都应该知道3.5/5是一个怎么样的低gpa。

更加滑稽的是85分,在很多学校,是按照4.0/4.0的满绩点计算的。

比如答主朋友A,西部某985学校,采用赋分制4.0gpa算法,考上85分就是4.0满绩点,答主朋友A绩点3.5/4.0,均分可想而知。

更有甚者,答主朋友B的学校,采用“独特的5分制”绩点算法,95分记为5.5,90分记为5.0,80分记为4.0,60分记为2.0,因此他们班级平均gpa在4.2以上。而在答主的学校,80分对应3.0,60分对应1.0。

如果美国学校要求做wes统一gpa认证,则影响不大。但如果美国学校认可国内本科学校官方开具的成绩单,那毫无疑问,答主朋友B以均分82,平均4.2/5.0的绩点将轻松碾压答主专业同学C,专业排名前15%,均分85,平均3.5/5.0的绩点)

而英国所看重的加权均分,其算法则是所有学校统一的(即每门课的学分乘以这门课对应的总分累加,然后除以总学分),最后给出的con-offer上也是统一用均分作为要求而非绩点。尽管英本仍然占优,但是在国内本科赛道上,大家都以同样的方式计算均分。

就计算方法而言,均分计算相比绩点计算更加具有统一性和公平性。

2 硕士研究生项目差异

硕士研究生,在国内和国外有较大差别。国内认为硕士一定优于本科,国外则不然。甚至,企业雇主还宁愿要本科生—-因为硕士毕业生按法律要支付更多的工资。因此如果要理解欧美国家的硕士是什么概念,在这里就得先扯点“闲话” 。

首先要明确一点:在欧美的高等教育中,硕士在很多情况下是“可有可无”的。

除了金融行业这种少数需要名校需要“target school”光环的行业以外,大多数时候,由于社会资源丰沛,欧美国家的雇主对于求职者学历和学校的要求也不像中国一样内卷。

一般来说,美国人,英国人常见的职业发展途径有四种:

1:想就业不想从事科研的人,本科毕业直接工作

2:想从事科研的人,本科毕业直接申请博士

3:一部分人从事商科领域,本科毕业先工作几年,等积累了工作经验再去商学院就读mba(而非商科类的master)

4 想从事法学和医学的,本科毕业申请法学院,医学院,因为美国本科一般不开设法学和医学专业

很多美国人英国人选择就读一年制或者两年制的授课制研究生,就近似于重新读了一个精华版的本科,有些人是为“转专业”(比如研究生学习习计算机,或者商科),有些人则是为了在本科专业的基础上,读一个本专业的“深造班”和“加强班”。

就拿商科专业举例,美国top50大学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金融项目(msf)的商学院并不是主流。不仅仅是金融,其他商科专业也是同等待遇(市场,管理,会计)。也就是说,在商科申请时,美国大学可申请的研究生专业数量要小于本科专业数量。

但英国和澳洲恰恰相反,研究生专业多的一匹,我记得第一次去英国学校官网上查看专业院系点时候就很迷惑:怎么英国的硕士什么专业都有。于是这也产生了一个新词,“教育产业化”,想必很多知乎er都有所耳闻。

还是拿商科举例,虽然英国和澳洲名校相比美国要少很多(可以拿美国top50对应英国top15对应澳洲top5),然而英澳的大学开设的商科硕士项目十分繁杂,每所大学平均下来,英国大学澳洲大学各类硕士项目是美国大学的好几倍。

这句话有两重意思,

一是经常说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留学,相比美国而言要“水”一些(录取率高,录取难度低)。

二是从逻辑上,美国研究生申请的“内卷”程度要大于英国和澳大利亚。

而对于一些双非学生来说,是想和国内985211的本科生以及美国本科生“硬碰硬”,最终就读于一所“排名一般般,回国认可度也一般般”的学校呢?还是明知英国澳洲教育产业化,仍然想尽力避开“内卷”,去那些知乎er看不上的“水”专业“水”学校(往往排名更高),好好读一个硕士来补偿自己本科的短板,提升学历,竞争力和认可度呢?

关于这一点就是见仁见智了。

3 费用

其实大家都知道国外不用内卷,本科教育好,学校认可度高,同等能力下读的学校比国内的学校高一个档次,那为什么2019年在63万留学生中只有十几万留学生选择出国读本科呢?

当然是因为钱。

不仅本科,研究生也不例外。只要是交钱的项目,当然还要考虑到费用问题。

美国留学费用最贵。

美国大学,和英,澳,港,新最大的差异在:

①相当一部分名校是私立大学,学费远远高于英,澳,港,新的公立大学。即便是公立大学,近年来学费也陆续朝私立看齐。(毕竟差异化教育是阶级分化的工具嘛)

②学制过长,导致总的生活成本过高。

就拿最热门的商科和工科来说吧。美国商科学制一年的专业往往要40-60万左右。如果学校在稍微大一点的城市,读的还是商科,那么在此最上限基础上,还得增加10万起步。如果还是哥大,纽约大学,南加州大学这样的私立,那一年费用在不打工的情况下得70-80万起步。

美国工科学制两年,虽然单年学费低于商科,但是一年的总费用也要40-五六十万起步的样子,两年就是80万到100万起步。当然如果是哥大,usc,nyu等“一线城市”私立,或ucla,ucb这样学费也并不便宜的公立,那就是两年140-150万起步了。

而英国硕士大都一年学制,无论商科工科。非伦敦地区往往40万可以拿下。伦敦地区和牛津剑桥一般最多50-60万也能搞定。时间和费用都节省了。

因此,在一定条件下,如部2年制理工科硕士,部分1.5年制商科硕士,总费用甚至可以轻松突破100万。按照平均水平计算一下留学总成本,相当于在澳洲读1.5个1.5年制硕士,相当于在英国读2个1年制硕士,在中国香港,新加坡读3个1年制硕士,更不要提免学费的德,法,欧陆公立大学,及部分奖学金丰厚且较易申请的其他欧洲大学了。


综上,从结果来看,大部分双非一本二本三本的学生们在申请时“用脚投票”,做出了最终的选择。而这样的选择,不仅不会像知乎上说的那样愚蠢,反而是性价比最高,可行性最好,成本最低,风险也最为可控的明智选择。

当然,职场上对于海归的认可度,往往是美国大于英国,英国大于澳洲,考虑到“所谓”的申请门槛,以及不同的留学成本对留学生家境的筛选门槛,其实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。当然,凡事不绝对。对于国内大部分只听说过哈佛耶鲁mit牛津剑桥的hr来说,懂得会用qs排名,usnews排名来筛选,已经是很大的“进步”了。

说一句很俗的话吧,世界排名前一百前五十的学校中,没有什么水不水的学校,只有水的学生和不水的学生。能力为王,能力为王,能力为王。可能要等到大多数人工作了以后才会明白,当年在学生思维主导之下,搞的那些个鄙视链才是最xx的行为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EliteStep 一山咨询